未成年人犯罪,“脆弱”不是主因,“缺爱”才是核心
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5.2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均规模为2.62人,比2010年减少0.48人。随着城乡环境和家庭结构快速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也在改变
家庭是未成年人教育“第一责任人”。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充实完善自身教育能力和水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情感帮助
(资料图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乡原有生活场景发生显著改变,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未成年人面临激烈竞争压力,少数未成年人处于失管失教状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多名教育一线工作者、心理教师、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未成年犯管教所民警等发现,在自我意识强烈而又敏感脆弱的“外衣”下,一些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情感支撑,其中少数人因此步入歧途。
受访相关人士认为,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多方面的情感支撑,是预防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防波堤”。丰富未成年人的情感支撑来源,为他们提供多元情感依靠与宣泄渠道,可以有效疏导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王鹏图/本刊
补足家庭教育课
多位教育一线工作者、心理教师和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反映,源自家庭的情感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调研中,多位罪错少年向记者讲述了与家庭相关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两类。
失管失教成为“脱缰野马”。在甘肃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记者见到了多名未成年犯,发现他们的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均存在问题。有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父母早亡,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孩子将父母视为最大的“仇人”。他们的童年时期,经常感到自卑、无助、孤独,“遇事无人倾诉”。
“我一岁多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我从小到大和爷爷一起生活。有时候会讨厌父母,因为他们回家时知道我不听话只会打人。”贵州省铜仁市一位进行教育矫治的少年告诉记者。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甘肃未成年犯管教所未成年犯管区管区长丁宏告诉记者,该所80%的未成年犯原生家庭不健全,家长在教育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疏漏。有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有的家长本身就是违法犯罪人员,未能为孩子做出正确引导;有的父母因孩子违法犯罪被公检法机关通知了也不管不问;也有的家庭存在溺爱、家暴等问题。
海南省委政法委在全省多县市所做的专项调研也发现,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其家庭多存在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问、过于放任顺从等现象,导致孩子染上网瘾、盗窃、赌博、打架等恶习,形成冷漠、叛逆、暴力等偏执型人格。
过分管教致疏远逆反。曾在甘肃兰州多所中学担任专职心理咨询顾问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曲美娜认为,一些家长过分管教,但缺乏有效沟通和情感认同,易致亲子关系疏远。“这让一些未成年人缺少合理表达情感的能力,产生愤怒、抑郁等激烈的负面情绪。”曲美娜说。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认为,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未成年人,遇到问题不敢向父母求助,日积月累中容易抑郁、焦虑,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这实质上都是家庭未能为孩子提供正常的情感支撑和心理关爱。
呼唤多维社会关心
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5.2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均规模为2.62人,比2010年减少0.48人。随着城乡环境和家庭结构快速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也在改变——
在城市,更多的未成年人所在家庭呈现小型化特征,脱离了传统大家庭和熟人社会环境,父母几乎成为未成年人家庭情感支撑的唯一来源;
在农村,未成年人看似生活在传统的熟人圈子中,有爷爷奶奶、亲戚、邻居等照顾,但留守儿童却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亲子关系缺失。
学校是未成年人的学习场所,他们与老师、同学的情感连接伴随着心智成长的全过程。但部分受访一线教师坦言,目前,学校和教师最关心升学率,大部分“问题少年”成绩垫底,“几乎没有升学希望”,在校内不易得到正向的情感支持和互动理解。
沉迷网络世界是未成年人情感支撑匮乏的典型表现之一。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有的未成年人因为现实世界的情感支撑缺乏,把空闲时间更多花在网络虚拟世界上,这进一步导致其与真实世界的隔离。
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报告中,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占比分别达到69%、33.1%。67.3%的家长反映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
强化未成年人情感支撑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破解未成年人情感支撑缺乏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家庭是未成年人教育“第一责任人”。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充实完善自身教育能力和水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情感帮助。
更多的社会化专业人士应当参与其中。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姚金菊举例,如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等营利性或公益性组织以及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应密集填充在家庭和学校之外,随时为未成年人提供家校教育之外的情感支撑。
“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性,引导高校等从学科建设、专业队伍方面加强家庭教育专业建设,建立具有专业素质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姚金菊说。现阶段,可先由政府统筹、依托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未成年人,尤其对于教育挽救罪错未成年人而言,心理指导、情感疏导尤为重要。其中社区矫正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罪错少年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对他们的错误心理和行为恶习进行区分矫正,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明儒说,这就需要在社区矫正中心设置专门机构以及配置专门人员,提高社区矫正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更好服务未成年人情感需求。
海南省就有这样的尝试。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与秀英街道联合成立“阳光服务基地”,依托该基地开展“一对一”判后帮教,引入专业社工及心理咨询师为罪错少年做心理咨询讲座以及进行心理疏导。2021年以来共开展帮教330余人次,帮助3人重返校园、9人顺利就业。
受访相关人士建议,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多元协作、共同发力,破解未成年人情感支撑缺失问题,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更加强大的心理“防波堤”。 (实习生蔡雅茹参与采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