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记者搭乘一辆传统燃油车驶入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西段),一下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一辆车龄很老的普通SUV,除了副驾驶座位前方装了一块显示屏外,自身没有配备任何先进智能配件。然而,车辆行驶过程中,显示屏却能像最新款智能化汽车一样,实时显示周边车辆状况;每当有其他车辆靠近时,屏幕在准确显示周边车辆位置的同时,还会自动提示驾驶员。不仅如此,屏幕上还有车辆周围环境内容,包括指示牌、桥梁、灯杆,甚至花草树木。
这是怎么做到的?
车路协同数字孪生
老车也能实现智能化
四川数字成都二绕西智慧高速项目总工李伟介绍,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智慧高速项目,车辆屏幕上的内容都源自一个特殊的导航软件,背后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数字孪生和车路协同。
“关键就是这些智慧感知点位。”坐在车里,腾讯成都二绕西智慧高速项目经理韦人宾指着车窗外一根根向后闪过的杆体说。
成都二绕西智慧高速项目路段总长114公里,当前已完成10公里演示路段,部署了超过20套智慧感知点位,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通信装置等设备。正是这些设备,捕捉了高速公路上的路面信息,再经过实时“数字孪生”,最终通过相关通信装置传输到汽车屏幕上。
“现在车上这个屏幕,其实就是带通信功能的平板电脑。”李伟说,等试点成熟,市民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也能看到同样的内容。
记者还发现,作为智慧感知点位的一个个杆体高度并不一致,而是以长杆、短杆间隔形式分布。“这是我们有意为之,长杆‘看’得远、短杆‘看’得清楚,把两者的识别结果通过后台算法融在一起,就能‘看’得又远又清楚。”韦人宾介绍。
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近两个月,软件系统已优化迭代了30余个大版本。
当天,李伟、韦人宾和同事们来到这段路,重点工作就是进一步优化系统。
仅以摄像头优化为例,每个杆体摄像头数量和种类都不同,同时每个杆体的位置、角度也都不一样。“要让每一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达到标定效果,就必须不断调整优化各摄像头的焦距、光圈、角度等参数。”韦人宾说,相比一辆智能化汽车的摄像头数量不过个位数,整个项目114公里路段的摄像头有几百个,调整难度大得多。不过一旦全部弄好,优势也不言而喻。“哪怕是一辆‘十八手’老车,也能在这条路上实现智能化!”李伟说。
“聪明”的高速路只是开始
将蓄力打造“交通元宇宙”
不只是普通车辆的智能化,未来,整条高速公路管理也是“智能化”的。
在成都二绕西智慧高速项目实验室里,记者在屏幕上看到了一条与现实中的成都二绕西一模一样的“数字孪生”高速路。
对整个高速路段进行全景式“数字孪生”,管理者就能快速发现并警示高速停车、拥堵、撞车等异常事件,从而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该项目未来正式投用后,相关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应急处理效率会大幅提升: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感知系统能自动把监测信息传回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再迅速将事故情况发送给相应部门,部门接警后派车处理……预计整个过程将不会超过30秒。同时,事故信息也将同步发送到正在该路段行驶的车辆。“比如手机提示你,‘前方3公里处左侧第一车道发生交通事故,请选择其他车道行驶’,这样就会大幅降低二次事故发生的概率!”李伟说。
四川数字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未来交通工程院院长陈垦介绍,项目背后的“功臣”,是以毫米波雷达为主、视觉摄像头为辅的融合感知算法。“即便遭遇黑夜、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系统也能精准感知道路情况,进而补足视频感知的短板。”
“聪明”的高速路只是一个开始。陈垦介绍,下一步,公司还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速公路周边名胜古迹,打造真正的“交通元宇宙”,驱动实现交娱融合、交旅融合。(记者 唐泽文)